文/钟美慧(课程发展部主任)
被尊重的孩子,
才能衷心理解、敬重别人,
与人建立好的人际互动。
不久前看到一篇网络文章:一个衣衫褴褛、散发异味的乞丐,走进客满的点心店,客人都掩鼻,服务生叱喝要他离开,乞丐却拿出铜板,表示要买点心,店老板目赌这一幕,立刻恭敬地将两个热腾腾的点心递给乞丐,并深深地向他鞠了躬,说:“多谢关照,欢迎再次光临!”
这个店老阅,就是两次被“富比世”评为世界首富的日本大企业家堤义明的爷爷,他对乞丐的鞠躬之举,深深地印在了当时只有十岁的堤义明的脑海里,堤义明也将这样的尊重文化奉行在他的企业之中。堤义明爷爷的行为不仅让人敬佩,也让社会增添了温暖。
根据史丹福大学的研究:我们赚的钱有12.5%来自知识,另外87.5%则来自于关系。80%在工作上失败的人,都是因为无法与人好好相处。因此,父母不应该只关注充实孩子的知识与能力,更应该着力于培养孩子好的人际交往能力,而要与人建立好的人际关系,“尊重”乃是最重要且基本的态度。
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,也提到每个人都有“尊重”的需求,当一个人得到他人应有的尊重时,不但有助于提升其自尊感,更可激发其内在向善与向上的动力,进而能迈向自我实现,否则若让自尊受伤,将可能使孩子自暴自弃。
台湾卡内基创办人黑幼龙提倡的慢养哲学,就非常强调“尊重”孩子;黑幼龙认为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,以致可接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许多不按牌理出牌或惹麻烦的事情,反而让孩子学会了承担责任及解决问题。因此,他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选择,不论小六的儿子想学潜水,高中的孩子迳自报名参加奥运闭幕式的霹雳舞表演,他都给予支持与陪伴,以致孩子可以自由发展。
黑幼龙认为“尊重孩子可能会有一点不习惯,有一点不舒服,还是要求自己做到。” 但并非每个父母都做得到。曾经听过一个例子:父母皆为高社经地位者,也非常爱孩子,但因孩子不爱念书,父亲便责骂孩子“废物”,从此孩子便自我放弃、一厥不振。
自古以来,达官显要、功成名就者较容易受到人们的重视与礼遇,贩夫走卒则较易被轻忽,然而“尊重”真正的意涵为:
“人人站在同样的高度互动,没有尊卑之分”、
“看待每个个人为独立且有价值的个体,接纳每个人独有的特质、感受与经验。”
因此,“尊重”不仅是晚辈对长辈,或下位对上位者所表现出应有的礼貌,更是一个人从内心深处对另一个生命真诚的理解、接纳与敬重。
要培养孩子对人尊重的态度,自然是越小开始培养越好。但2-7岁的幼儿是以自我为中心的,较无法体会别人的需要与感受,要如何让他学习尊重呢?
幼儿属于具象思考阶段,较难说之以理,最好的方法是用角色扮演让他明白别人的感受,例如:当他打断别人说话、任意拿走别人来西、随便打人……等,父母应立即询问孩子,这样的举动会带给别人什么样的感受?并用角色互换方式,让他们体验这种感觉,教导其“以你期望别人待你的方式待人”及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的尊重法则,并在生活互动时,落实“请、谢谢、对不起”的基本礼貌。
当孩子渐长时,还可进一步的教导孩子,接纳他人不同的特质、想法、种族,甚至是有特殊疾病的人,并尊重他人的选择与决定,让孩子实践人人平等的尊重。
对于幼儿,绘本更是教导“尊重”的好工具。
《符号交响曲》/彩虹爱家
各个标点符号彼此争论谁最重要,最后才发现每一个标点符号缺一不可、都很重要,借此故事让孩子发现每个人都是很重要且值得被尊重的。
《在动物园的一天》/彩虹爱家
有天凯特的爸妈带她去动物园,凯特非常开心,但在搭捷运去动物园的路上,凯特却不管别人的感觉,不但大声说话,还抢走别的小朋友的玩具。后来,凯特睡着了,在梦里,变成其他动物抢走凯特的东西,当凯特生气地醒来,才觉察自己先前不尊重他人的行为。
与孩子共读绘本后,可引导孩子反思自己生活中与他人互动的方式,并学习尊重的行为。当然,父母或师长本身的态度,对孩子具极大的影响力;怎样的父母、师长,就会教出怎样的孩子。大人们应身体力行,尊重别人或尊重孩子的态度,凡事能换位思考或多替别人设想,孩子看在眼里,或实际体会被尊重的美好,自然会学习以尊重待人。
被尊重的孩子,才懂得如何尊重别人,若为人父母、师长,都能以理性的方式与孩子沟通,并愿意聆听孩子的心声,以更多了解与接纳孩子,代替一昧的打骂、教训,相信未来的社会必减少暴戾之气;增添更多的和谐。
文章出处:彩虹月刊